文:鄭婉琪

 

      好幾年前,幾個好朋友跟我其實試過要去申請新北市的偏遠廢校,那時我們寫成“溪底中學辦學計劃書”,最後因為缺乏經費在教審會差了一票沒有通過。

      去年十一月,小慧、心儀、惠美召集了一個討論會,再和大家討論孩子國中的事情。其中重要的焦點在於:我們有沒有可能辦出和種籽小學相接軌的中學?

      種籽小學十多年來,算是穩健發展的一個理念小學。老師家長與小孩關係都很不錯,孩子的發展也都很活潑健康,孩子雖然功課不多,但是對於學習的態度胃口皆很不錯。我自己的孩子是種籽的畢業生,畢業後到了體制內國中,不但人緣好也功課佳。那麼,我們為何不能把這樣的教育方式延續到中學呢?

     原本我想說服自己讓孩子到體制內國中磨練也不錯,但後來我發現我錯了。看著他們剛開學就每天有兩三科的考試,成績不到一定程度就有處罰,生活常規由計分表控制着,我想我寧可在孩子中學的階段,在真正的生活中磨練。這些小孩甫由小學畢業,有了一些基本的能力及體力,在邁向成人生活之前,最宜探索與磨鍊自己。但目前體制內的中學教育,卻仍舊著重考試,重視管理,重視升學,雖然也說要五育均衡,多元發展,但是只是表面啊。

     如果要辦學,在台北縣市,想要拿到十多年前像宜蘭那樣的公辦民營條件非常困難,因為現在的政府可以尊重家長有教育選擇權,但是卻不等於政府需要以公家經費提供家長不同的選擇。轉念一想,其實不要跟政府要資源,直接進入我們自己可以辦出怎樣的中學教育,或許會讓我們感到有力量。檢視法令,我發現現在的“非學校形態實驗教育”法令較以往更好,在前人的努力下,我們其實有的條件比以前更好。轉念一想,既然如此,我們就省略很多麻煩的行政,直接在社區之中辦學吧!雖然沒有政府的經費,但是家庭的力量,社區的力量,卻是我們的強大後盾與資源啊。

     所以我們就從我們有的開始。半開放的籌備討論,不同的朋友丟出很多很好的見解,辦中學的共識就這樣一點一滴地串起來。

例如:

小慧邀請了紐約道爾頓學校的老師介紹道爾頓學校,我們擷取其中主題教學以及導師制的想法與做法。讓孩子在團隊的主題之中結合真實難題與知識技術,學習整體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導師制的做法則希望讓不同孩子的特質與學習風格可以被關注到,協助孩子形成自己的自主學習計劃。 

小草爸特別提到,台灣的教育過於分科化,以至於他所見到的台灣工程師最缺乏的是整體思考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主題統整、大局式的學習在著重生活與教育結合的文化中,其實算是基本概念,值得我們發展。

阿正、淑明提出基本生活能力的必要。我們針對這一點有最多辯論,後來我接受這樣的看法,而且我回頭想,的確基本生活能力非常重要。不管是孩子未來自身的生活、工作的能力、創意的能力其實都需要以此為底。


     溝通的過程就是教育的過程。這將近十次的籌備討論的辯證過程,發現原來只要教育的深層原則通了,共識的建立並非難事。

     過兩天,我們將把目前預排的教學計劃放上這個部落格,讓大家先有一個圖像,再回頭細論這些教育原則。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