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課程 (1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赤皮仔102下 每週課表

時間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08:20

文章標籤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皮仔自學團體實行以「協同學習」(collaborative learning)為基礎的「學習共同體」,採用無學年制的混齡教學。

        在個人學習計畫與團體學習計畫並行中,孩子互相學習,老師共同成長,家長參與、合作。

        在個人學習計畫中,依照自己的學習步調實行,過程中需要不斷檢視、試驗、修正,從中發掘和接納內在自我,並為自己的學習負責。

        在混齡學習團體中,孩子的差異正是學習的媒介,刺激每個孩子的學習,豐富孩子的思考。 在「協同學習」的互相交流學習關係中,得以實踐與世界對話、與他人對話,以及與自我對話的學習,得以發展每個孩子多樣的能力,並提高整體學力。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赤皮仔除了重視統整性思維的基本學力課程,亦安排多元的主題活動和專題研習,皆著重理解,與讓孩子探索原理。在排定的教學時程之外,另外有彈性的學習時間;「賦予自由,就是責任的開始。」這是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自我學習的基礎。同時,彈性教學時間亦是為了協助學習進度不同的學生,以進行輔導教學,以及落實個人學習計畫。

        赤皮仔的教學藍圖——以「個人學習」、「團體合作」、「生活能力」、「與世界相聯結的能力」的平衡展開的「四角藍圖」中,赤皮仔所有的課程,有各自的深度、廣度發展,亦相互交織聯結成一個有機的學習網;一個能夠有機對應孩子的天賦特質與需求,並且觀照世界、社會變化的學習網。因此,再抽象的知識學習,也能在自身與大千世界的連結中找到支點。

        融合以上思維,以混齡學習型態進行。依時程與屬性分類如下:

  1. 七大學習領域——以統整性、學習共同體的型態進行的課程;包含:數學、理化、生物、文史、英文、社會學、體育、視覺藝術、表演藝術、閱讀與寫作、生命教育等。
  2. 綜合學習——包含主題活動與社團課程;主題活動期望培養孩子關懷生活環境、對應四時,以及延展視野。如:廚餘酵素、再生傢具、運動會等。社團課程則由孩子自主籌組,以及應用社區資源、志工爸媽帶領。主題活動時程搭配「季主題週」密集連日,或與相關課程搭配執行。
  3. 社區參與專題——社區參與專題是赤皮仔特色課程。赤皮仔嘗試帶著中學生參與社區議題與營造。在跨學科、跨領域的探索與實作中,建立孩子自主發想、探索意義、規劃執行、團隊合作的能力。計畫執行不僅止於校內,亦及於社區;如:社區文史調查、社區步道修整、社區劇場活動等。透過這樣的主題,學生可以熟識在地環境與創建在地文化,亦有拉近青少年與社區親近性的目的。這部份課程規劃以一週一次,連續數週甚至數月。
  4. 研討專題——需要連續研習探討的課程,例如:運用數天至一週的時間持續的探索某個數學議題、或針對某個新聞事件的思辯、或某個專家的演講與對話等等。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赤皮仔第   101學年度課表

(2012/06/08更新)

星期

時間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阿正

歷史就像一部內容豐富但仍沒完成的小說。

這部小說不但跟我們息息相關,以前的情節影響著現在的發展,而現在作為其中角色之一的你,也在小說中流連不去,而且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可能掀動出未來的波瀾。

有時看似有理可循,發展卻出人意表;有時看似雜亂無章,結局卻理所當然,儘管歷史無法成為一門可重覆的實驗科學,卻仍舊有某種動線存在可供探索,把歷史看成一部推理小說,我們可以有系統的順流而下,由最早年代的序幕開始閱讀,檢視幾千年前的經濟、政治、文化如何仍舊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或是逆流而上,從某個結果往前推敲到底生過甚麼事?為甚麼形成目前的狀況?假如不滿意結局,就來為古人想個點子、做些改變,再來一趟沙盤推演,看看新辦法有可能會引出甚麼新問題與新結果。歷史觀點有其相對性,漢奸還是忠臣,在史書上會因他的成敗而有不同定位,拓荒者還是侵略者,也要看從誰的立足點出發,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但我們在書本上認識的歷史,卻不過是我們對歷史的了解與敘述,真正發生過甚麼事情,留有大量的空間讓我們思考和想像。

從原始的世代開始,長者便在火堆前講述祖先的經驗與傳說,吟誦、詠唱、禮讚,這就是歷史教學,也是文化傳承,今天的歷史課程大部份變成分析與背誦,已把敘事的成份抽離,學生只記得人名、地點、年份、條款,卻不知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更別提對這遙遠的古代世界有所欣賞或感動,歷史失去了它的趣味。

故事能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而問題可以帶出他們對知識的好奇。用一個歷史學家的眼光來翻閱歷史的每道刻痕,必定會對其中的因果充滿疑問,從問題中引發一連串的思考、推敲、討論,「歷史問題」、「問題歷史」,將是我們這堂課的主軸。

雖然以時間來分,我們有古代史和近代史;以空間來分,我們有中國史、台灣史和西洋史,但歷史是一連串相連的故事,撿拾其中一粒珠子,前後脈絡也會一躍而起,有趣的是引起學習動機的主因,所以在第一年的教學裡,我們會放棄一貫使用的從遠古歷史開頭,而是跟學生討論後,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時代、人物或事件切入,先從歷史中的「人性」開始(畢竟歷史是一門關於人類行為的學問),感受歷史的趣味,以及其中與我們現今生活的相似或相異性,教師於學生的反應回饋中作出課程修訂,再決定作橫向發展(事件推移),還是縱向發展(影響層面)。

除了文物考古,古典文學是發掘歷史素材最好的資料,裡面包含著每個時代裡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面貌、思想哲學、民俗傳說,文字為歷史的載具,故把文學、文字的發展跟歷史做為統整教學,會讓歷史的原貌更完整、更豐富。談一篇論語,自然會聊到百家爭鳴;讀一首宋詞,會窺見一則國破家亡的故事,而一場戰爭,也許能以一句唐詩作為總結。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阿正

不喜歡閱讀的小孩,通常不是因為沒有閱讀能力 (除了閱讀障礙),而是因為缺乏動機和興趣,要把閱讀變成生活中的習慣,是需要整個周邊環境的滋養,家庭、社會、甚至整個歷史在文字中浸潤多時,才能培育出愛閱讀的一代,閱讀是對未知的好奇,如果這份好奇已經由電視、電玩所取代,便很難讓小孩愛上閱讀。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它說故事的方式引發聆聽者不得不繼續聽下去的好奇,懸疑、神秘、緊張、奇幻,更重要的是,述說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非常棒的「引領者」。希望小孩能自主閱讀,需要的不是讀書會或學習單,而是一位引領者,如果一個家庭能建立出「家庭閱讀」的習慣,爸媽和小孩平常能共同挑選書籍,一起分享其中的趣味、討論角色的想法、猜測未知的情節,家長便能成為一位引領者,小孩把看過的書帶到學校跟別人分享,他自己便成為別人的引領者。

閱讀,不單單只是為了文字的粹鍊、知識或道德教訓的追求、或是重點精句的描述,不用應付考試測驗學習單的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而只有在享受過其中的愉悅的人,才會繼續閱讀。

閱讀是輸入的過程,而創作則是輸出。

文字是有魔力的,當一個念頭、一絲情緒、或一種觀念化為文字後,便從虛空中被抓住,囚禁在原本也是抽象的線條裡。

喜歡寫作的小孩通常也喜歡閱讀,喜歡閱讀卻不喜歡寫作的,較多是因為不敢寫,或是對生活周遭沒有感覺,不知道如何在眼光所及之處抽取材料,所以也無法把事象轉化為想像,寫作素材是需要收集的,所以,何不真的來一趟蒐集寫作呢?一張別人丟棄的舊車票、一張在路上撿到的缺角的郵票、一片遺留在樹林裡的碎布都可以引發出動人、迷離或是悲傷的聯想:物件的主人是誰呢?曾經發生過甚麼事?東西為甚麼在這裡?找出留在物件上那一道道時間刻痕的原因,將會是謎題、推理與想像的總和。也許我們還能蒐集化為文字的聲音、顏色、情緒和感覺,或是蒐集故事、傳說和怪念頭,把它們貼滿一面牆壁,或是放進各自的收集本裡,有了足夠的原料,有了盈滿的感覺,我們才能跟小孩開始談創作。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朱佳仁

自然科學從觀察開始,感官體驗到的各種東西,會刺激人開始問「為什麼?」為什麼會有日出日落?為什麼動植物會生長?然後人開始給一些解釋,如地球是個大盤子,太陽月亮從盤子這一端昇起,然後降到盤子的另一面,這些解釋需要去驗證,然後又會有人提出新的證據與看法,有新的工具產生,又會發現新的東西,最後才會形成目前我們所知的各種知識。而這些知識是永恒不變的嗎?它們也都還在變動,所謂的定理或是理論也只是經過很多次的實驗與辯證,還無法攻破的事實與解釋。

 所以我們的科學學習一定從經驗開始,生活中無處不科學,食衣住行各方面一定都能夠找到很多問「為什麼」的機會,學會問「為什麼?」然後學習自己解釋,、去找證據、去觀察做實驗,找資料並和別人討論與澄清,這才是科學學習的真正樣貌。另外,閱讀各種書籍,學習別人是如何使用「科學」的語言,也是科學學習的一部份。 

只要是學生,都很喜歡玩,讓學生無拘無束的玩各種材料與原料,可以解除之前學習的麻痺經驗,然後老師在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去問問題,鼓勵學生可以進一步的去做那方面的試驗,並且要求學生記錄,並且整理記錄。我們所謂的科學知識部份也能夠從這些實驗中,慢慢的和學生聊出來,去體會一些科學家當年面對的困難,他們的解釋與詮釋,從科學史的部份來切入,這樣學生就不會抗拒這些學習,並且能夠以一個有脈絡並且整體觀的方式來了理解。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朱佳仁

這幾年教國高中生,因為數學學習的內容愈來愈抽象,跟日常生活的關聯性看起來好像愈來愈少,學生往往就會問:學數學有什麼用?我通常半開玩笑跟他們回答:腦袋跟肌肉一樣,你不鍛鍊它,它就會退化,數學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它能夠讓你的左右腦維持協調,因為數學思考中,邏輯推理占的比例十分的高,而邏輯推理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慢慢的演繹出結果。大腦必須常常提取事實,分析歸納,然後創造。 

其實數學是一種語言,人類以數字和符號來記錄想法、表達想法、創建模式,從模式中找到規律,然後我們就能夠創造或是預測未知,或是以數字符號的方式,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人生來並不是一張白紙,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斷、解決問題的模式與思考的呈現方式,在成長過程接受各種刺激,形成了今日的樣貌,但是數學做為一個學門,也有其特有的要求、呈現方式…等,學生特質與學門要求這兩條線都必須被看重,並且找到平衡。 

我認為一個老師必須先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起點,協助他慢慢接軌上數學這個學門的思考與解題方式。所以整個數學的學習一定是從解題經驗開始,學生先以既有的知識來解題,然後討論澄清想法,老師溝通數學家或是其他人的做法,最後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經過一些有意識練習後,這個數學知識就能夠變成下次解題的工具。重複這樣的循環,學生就能夠累積,而且這個知識還能夠拿來用。以前的教法是單向灌輸的,老師告訴學生你就是要這樣做,然後一堆練習強制學生記起來,結果就是大家討厭數學,看到數字就頭痛,把數學的美都給抺煞了。

 另外,數學除了數字符號與知識外,還有數學思考的部份。所謂數學思考,包括特殊化、一般化、創建模式…等。數學思考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能夠更有效率,並且能夠讓學生欣賞到數學家的特出之處,才能夠品鑑與體會到數學家的偉大。現代的學生等於是要在十二年中,學會人類數千年累積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這樣想,就能體貼學習者的辛苦,找到起點,然後幫助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數學知識也許日後不用會忘記,但是數學思考卻是一輩子有用的東西,不管要從事那一個行業,能有數學思考的能力,就多了一項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數學學習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藉由學習這些知識來得到數學的思考能力。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文教學的目標與計畫                                     Lisa老師策劃

 

教學宗旨

聽、說全方位的學習,同時也融入其他學科主題,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文化等,讓學生不僅學習英語,也用英語學習更多不同專門領域,擴大學習的視野與世界接軌。 

教學目標

聽、說:運用遊戲的互動,加強聽與說的會話用語,配合CD,並且訓練聽力。

讀、寫:培養學生從短句學作練習,按部就班熟練寫作技巧,到長篇文章的書寫能力。 

  1. 生活情境英語:運用生活會話的訣竅,表達自己的想法活用在日常生活中。            
  2. 英文電影教學:英語戲劇表演,利用表演的元素,加強孩子們對英語戲劇的興趣,能夠獨立思考,決解問題的能力。         
  3. 社會文化:學習台灣文化習俗以及世界各國的文化語言及所在地理位置。
  4. 自然科學探討:學會運用五官觀察,再學會實用科學作測量,操作及實驗,引導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在過程中學會去探討問題、發現問題。 

課程設計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