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朱佳仁

這幾年教國高中生,因為數學學習的內容愈來愈抽象,跟日常生活的關聯性看起來好像愈來愈少,學生往往就會問:學數學有什麼用?我通常半開玩笑跟他們回答:腦袋跟肌肉一樣,你不鍛鍊它,它就會退化,數學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它能夠讓你的左右腦維持協調,因為數學思考中,邏輯推理占的比例十分的高,而邏輯推理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慢慢的演繹出結果。大腦必須常常提取事實,分析歸納,然後創造。 

其實數學是一種語言,人類以數字和符號來記錄想法、表達想法、創建模式,從模式中找到規律,然後我們就能夠創造或是預測未知,或是以數字符號的方式,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人生來並不是一張白紙,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斷、解決問題的模式與思考的呈現方式,在成長過程接受各種刺激,形成了今日的樣貌,但是數學做為一個學門,也有其特有的要求、呈現方式…等,學生特質與學門要求這兩條線都必須被看重,並且找到平衡。 

我認為一個老師必須先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起點,協助他慢慢接軌上數學這個學門的思考與解題方式。所以整個數學的學習一定是從解題經驗開始,學生先以既有的知識來解題,然後討論澄清想法,老師溝通數學家或是其他人的做法,最後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經過一些有意識練習後,這個數學知識就能夠變成下次解題的工具。重複這樣的循環,學生就能夠累積,而且這個知識還能夠拿來用。以前的教法是單向灌輸的,老師告訴學生你就是要這樣做,然後一堆練習強制學生記起來,結果就是大家討厭數學,看到數字就頭痛,把數學的美都給抺煞了。

 另外,數學除了數字符號與知識外,還有數學思考的部份。所謂數學思考,包括特殊化、一般化、創建模式…等。數學思考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能夠更有效率,並且能夠讓學生欣賞到數學家的特出之處,才能夠品鑑與體會到數學家的偉大。現代的學生等於是要在十二年中,學會人類數千年累積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這樣想,就能體貼學習者的辛苦,找到起點,然後幫助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數學知識也許日後不用會忘記,但是數學思考卻是一輩子有用的東西,不管要從事那一個行業,能有數學思考的能力,就多了一項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數學學習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藉由學習這些知識來得到數學的思考能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