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阿正

歷史就像一部內容豐富但仍沒完成的小說。

這部小說不但跟我們息息相關,以前的情節影響著現在的發展,而現在作為其中角色之一的你,也在小說中流連不去,而且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可能掀動出未來的波瀾。

有時看似有理可循,發展卻出人意表;有時看似雜亂無章,結局卻理所當然,儘管歷史無法成為一門可重覆的實驗科學,卻仍舊有某種動線存在可供探索,把歷史看成一部推理小說,我們可以有系統的順流而下,由最早年代的序幕開始閱讀,檢視幾千年前的經濟、政治、文化如何仍舊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或是逆流而上,從某個結果往前推敲到底生過甚麼事?為甚麼形成目前的狀況?假如不滿意結局,就來為古人想個點子、做些改變,再來一趟沙盤推演,看看新辦法有可能會引出甚麼新問題與新結果。歷史觀點有其相對性,漢奸還是忠臣,在史書上會因他的成敗而有不同定位,拓荒者還是侵略者,也要看從誰的立足點出發,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但我們在書本上認識的歷史,卻不過是我們對歷史的了解與敘述,真正發生過甚麼事情,留有大量的空間讓我們思考和想像。

從原始的世代開始,長者便在火堆前講述祖先的經驗與傳說,吟誦、詠唱、禮讚,這就是歷史教學,也是文化傳承,今天的歷史課程大部份變成分析與背誦,已把敘事的成份抽離,學生只記得人名、地點、年份、條款,卻不知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更別提對這遙遠的古代世界有所欣賞或感動,歷史失去了它的趣味。

故事能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而問題可以帶出他們對知識的好奇。用一個歷史學家的眼光來翻閱歷史的每道刻痕,必定會對其中的因果充滿疑問,從問題中引發一連串的思考、推敲、討論,「歷史問題」、「問題歷史」,將是我們這堂課的主軸。

雖然以時間來分,我們有古代史和近代史;以空間來分,我們有中國史、台灣史和西洋史,但歷史是一連串相連的故事,撿拾其中一粒珠子,前後脈絡也會一躍而起,有趣的是引起學習動機的主因,所以在第一年的教學裡,我們會放棄一貫使用的從遠古歷史開頭,而是跟學生討論後,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時代、人物或事件切入,先從歷史中的「人性」開始(畢竟歷史是一門關於人類行為的學問),感受歷史的趣味,以及其中與我們現今生活的相似或相異性,教師於學生的反應回饋中作出課程修訂,再決定作橫向發展(事件推移),還是縱向發展(影響層面)。

除了文物考古,古典文學是發掘歷史素材最好的資料,裡面包含著每個時代裡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面貌、思想哲學、民俗傳說,文字為歷史的載具,故把文學、文字的發展跟歷史做為統整教學,會讓歷史的原貌更完整、更豐富。談一篇論語,自然會聊到百家爭鳴;讀一首宋詞,會窺見一則國破家亡的故事,而一場戰爭,也許能以一句唐詩作為總結。

從歷史探索文學,或是從文學中尋找歷史,這是我們在中國史與古典文學兩個科目上,文史合一的作法,至於台灣史,我們將以歌謠作為引線。

「炎天赤日頭,悽慘日中午,有時踏水車,有時就搓草……」

「眾仙會合見面三杯酒,少年面紅老的在撚嘴鬚……」

「我君離開千里遠,放阮孤獨,守家門,袂吃、袂睏、手腳軟……」

這些是日治前後台灣農村生活苦樂相伴的寫照,或是二次大戰時夫君應召赴戰場,婦女獨守家園的無奈心情。

童謠、民謠、民歌,常常隱藏著看不見的歷史訊息:對家鄉的思念、對生活的感傷、對安定的期待,都帶有戰亂、離鄉、重建的痕跡,不但忠實紀錄社會現狀,更以優雅的文字、動人的旋律為低層的勞苦百姓唱出心裡話,這是瞭解近代歷史的好材料,把歌謠作為認識台灣歷史的敲門磚,可讓學習更貼近生活。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