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您已參與或來不及參與3/24日的家長說明會,

我們都希望邀請您一同思考,

在目前的環境下「教育可以是什麼」…,

 

以下是3月24日家長說明會之錄音記錄 :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3/24)第一次家長說明會後,仍然有不少家長持續的在跟協會詢問「什麼時候會再舉辦活動」、「來不及參加真可惜」、「說明會後,我們比較清楚行動中學在做什麼了」、「這樣的理念真棒」、「如果可以幫忙什麼,請告訴我」…等等,這些話對於籌備成員而言真是莫大的鼓舞,感覺上在推動中學教育的這條道路上不再孤單,「赤皮仔」這顆種籽是一個對教育的想願,期待中學生可以被好的對待,學習味口不會因為過度的給予而疲憊、變壞。

對於會議中大家提出的意見,諸如:課程規畫少有藝術或是體能課、青少年的身心靈照顧、是否會舉辦試讀等,這些問題都非常的好,籌備成員們在籌備會議也熱烈的討論著可以如何進行,期望能與家長、學童有更進一步的溝通與互動的機會,遂將原先4月8日的招生活動,改成兩個部份進行:

一方面給學童體驗與彼此認識的機會,

一方面期望給家長有更多的空間交流,聽聽家長的想法和期待~

活動流程如下: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文。阿正

歷史就像一部內容豐富但仍沒完成的小說。

這部小說不但跟我們息息相關,以前的情節影響著現在的發展,而現在作為其中角色之一的你,也在小說中流連不去,而且一言一語一舉一動都可能掀動出未來的波瀾。

有時看似有理可循,發展卻出人意表;有時看似雜亂無章,結局卻理所當然,儘管歷史無法成為一門可重覆的實驗科學,卻仍舊有某種動線存在可供探索,把歷史看成一部推理小說,我們可以有系統的順流而下,由最早年代的序幕開始閱讀,檢視幾千年前的經濟、政治、文化如何仍舊影響著我們今天的生活;或是逆流而上,從某個結果往前推敲到底生過甚麼事?為甚麼形成目前的狀況?假如不滿意結局,就來為古人想個點子、做些改變,再來一趟沙盤推演,看看新辦法有可能會引出甚麼新問題與新結果。歷史觀點有其相對性,漢奸還是忠臣,在史書上會因他的成敗而有不同定位,拓荒者還是侵略者,也要看從誰的立足點出發,歷史是發生在過去的事,但我們在書本上認識的歷史,卻不過是我們對歷史的了解與敘述,真正發生過甚麼事情,留有大量的空間讓我們思考和想像。

從原始的世代開始,長者便在火堆前講述祖先的經驗與傳說,吟誦、詠唱、禮讚,這就是歷史教學,也是文化傳承,今天的歷史課程大部份變成分析與背誦,已把敘事的成份抽離,學生只記得人名、地點、年份、條款,卻不知道到底發生了甚麼事,更別提對這遙遠的古代世界有所欣賞或感動,歷史失去了它的趣味。

故事能引發學生對歷史的興趣,而問題可以帶出他們對知識的好奇。用一個歷史學家的眼光來翻閱歷史的每道刻痕,必定會對其中的因果充滿疑問,從問題中引發一連串的思考、推敲、討論,「歷史問題」、「問題歷史」,將是我們這堂課的主軸。

雖然以時間來分,我們有古代史和近代史;以空間來分,我們有中國史、台灣史和西洋史,但歷史是一連串相連的故事,撿拾其中一粒珠子,前後脈絡也會一躍而起,有趣的是引起學習動機的主因,所以在第一年的教學裡,我們會放棄一貫使用的從遠古歷史開頭,而是跟學生討論後,以學生最感興趣的時代、人物或事件切入,先從歷史中的「人性」開始(畢竟歷史是一門關於人類行為的學問),感受歷史的趣味,以及其中與我們現今生活的相似或相異性,教師於學生的反應回饋中作出課程修訂,再決定作橫向發展(事件推移),還是縱向發展(影響層面)。

除了文物考古,古典文學是發掘歷史素材最好的資料,裡面包含著每個時代裡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面貌、思想哲學、民俗傳說,文字為歷史的載具,故把文學、文字的發展跟歷史做為統整教學,會讓歷史的原貌更完整、更豐富。談一篇論語,自然會聊到百家爭鳴;讀一首宋詞,會窺見一則國破家亡的故事,而一場戰爭,也許能以一句唐詩作為總結。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阿正

不喜歡閱讀的小孩,通常不是因為沒有閱讀能力 (除了閱讀障礙),而是因為缺乏動機和興趣,要把閱讀變成生活中的習慣,是需要整個周邊環境的滋養,家庭、社會、甚至整個歷史在文字中浸潤多時,才能培育出愛閱讀的一代,閱讀是對未知的好奇,如果這份好奇已經由電視、電玩所取代,便很難讓小孩愛上閱讀。

一千零一夜的故事之所以引人入勝,是因為它說故事的方式引發聆聽者不得不繼續聽下去的好奇,懸疑、神秘、緊張、奇幻,更重要的是,述說這個故事的主角,是一位非常棒的「引領者」。希望小孩能自主閱讀,需要的不是讀書會或學習單,而是一位引領者,如果一個家庭能建立出「家庭閱讀」的習慣,爸媽和小孩平常能共同挑選書籍,一起分享其中的趣味、討論角色的想法、猜測未知的情節,家長便能成為一位引領者,小孩把看過的書帶到學校跟別人分享,他自己便成為別人的引領者。

閱讀,不單單只是為了文字的粹鍊、知識或道德教訓的追求、或是重點精句的描述,不用應付考試測驗學習單的閱讀應該是一種享受,而只有在享受過其中的愉悅的人,才會繼續閱讀。

閱讀是輸入的過程,而創作則是輸出。

文字是有魔力的,當一個念頭、一絲情緒、或一種觀念化為文字後,便從虛空中被抓住,囚禁在原本也是抽象的線條裡。

喜歡寫作的小孩通常也喜歡閱讀,喜歡閱讀卻不喜歡寫作的,較多是因為不敢寫,或是對生活周遭沒有感覺,不知道如何在眼光所及之處抽取材料,所以也無法把事象轉化為想像,寫作素材是需要收集的,所以,何不真的來一趟蒐集寫作呢?一張別人丟棄的舊車票、一張在路上撿到的缺角的郵票、一片遺留在樹林裡的碎布都可以引發出動人、迷離或是悲傷的聯想:物件的主人是誰呢?曾經發生過甚麼事?東西為甚麼在這裡?找出留在物件上那一道道時間刻痕的原因,將會是謎題、推理與想像的總和。也許我們還能蒐集化為文字的聲音、顏色、情緒和感覺,或是蒐集故事、傳說和怪念頭,把它們貼滿一面牆壁,或是放進各自的收集本裡,有了足夠的原料,有了盈滿的感覺,我們才能跟小孩開始談創作。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朱佳仁

自然科學從觀察開始,感官體驗到的各種東西,會刺激人開始問「為什麼?」為什麼會有日出日落?為什麼動植物會生長?然後人開始給一些解釋,如地球是個大盤子,太陽月亮從盤子這一端昇起,然後降到盤子的另一面,這些解釋需要去驗證,然後又會有人提出新的證據與看法,有新的工具產生,又會發現新的東西,最後才會形成目前我們所知的各種知識。而這些知識是永恒不變的嗎?它們也都還在變動,所謂的定理或是理論也只是經過很多次的實驗與辯證,還無法攻破的事實與解釋。

 所以我們的科學學習一定從經驗開始,生活中無處不科學,食衣住行各方面一定都能夠找到很多問「為什麼」的機會,學會問「為什麼?」然後學習自己解釋,、去找證據、去觀察做實驗,找資料並和別人討論與澄清,這才是科學學習的真正樣貌。另外,閱讀各種書籍,學習別人是如何使用「科學」的語言,也是科學學習的一部份。 

只要是學生,都很喜歡玩,讓學生無拘無束的玩各種材料與原料,可以解除之前學習的麻痺經驗,然後老師在過程中引導學生觀察、去問問題,鼓勵學生可以進一步的去做那方面的試驗,並且要求學生記錄,並且整理記錄。我們所謂的科學知識部份也能夠從這些實驗中,慢慢的和學生聊出來,去體會一些科學家當年面對的困難,他們的解釋與詮釋,從科學史的部份來切入,這樣學生就不會抗拒這些學習,並且能夠以一個有脈絡並且整體觀的方式來了理解。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文。朱佳仁

這幾年教國高中生,因為數學學習的內容愈來愈抽象,跟日常生活的關聯性看起來好像愈來愈少,學生往往就會問:學數學有什麼用?我通常半開玩笑跟他們回答:腦袋跟肌肉一樣,你不鍛鍊它,它就會退化,數學是一種很好的訓練方式,它能夠讓你的左右腦維持協調,因為數學思考中,邏輯推理占的比例十分的高,而邏輯推理必須從既有的事實出發,慢慢的演繹出結果。大腦必須常常提取事實,分析歸納,然後創造。 

其實數學是一種語言,人類以數字和符號來記錄想法、表達想法、創建模式,從模式中找到規律,然後我們就能夠創造或是預測未知,或是以數字符號的方式,來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人生來並不是一張白紙,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判斷、解決問題的模式與思考的呈現方式,在成長過程接受各種刺激,形成了今日的樣貌,但是數學做為一個學門,也有其特有的要求、呈現方式…等,學生特質與學門要求這兩條線都必須被看重,並且找到平衡。 

我認為一個老師必須先站在學生的角度,了解學生的起點,協助他慢慢接軌上數學這個學門的思考與解題方式。所以整個數學的學習一定是從解題經驗開始,學生先以既有的知識來解題,然後討論澄清想法,老師溝通數學家或是其他人的做法,最後學生學到了數學知識,經過一些有意識練習後,這個數學知識就能夠變成下次解題的工具。重複這樣的循環,學生就能夠累積,而且這個知識還能夠拿來用。以前的教法是單向灌輸的,老師告訴學生你就是要這樣做,然後一堆練習強制學生記起來,結果就是大家討厭數學,看到數字就頭痛,把數學的美都給抺煞了。

 另外,數學除了數字符號與知識外,還有數學思考的部份。所謂數學思考,包括特殊化、一般化、創建模式…等。數學思考能夠幫助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能夠更有效率,並且能夠讓學生欣賞到數學家的特出之處,才能夠品鑑與體會到數學家的偉大。現代的學生等於是要在十二年中,學會人類數千年累積的知識,如果我們能夠這樣想,就能體貼學習者的辛苦,找到起點,然後幫助他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數學知識也許日後不用會忘記,但是數學思考卻是一輩子有用的東西,不管要從事那一個行業,能有數學思考的能力,就多了一項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數學學習的目的,最終還是要藉由學習這些知識來得到數學的思考能力。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英文教學的目標與計畫                                     Lisa老師策劃

 

教學宗旨

聽、說全方位的學習,同時也融入其他學科主題,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藝術文化等,讓學生不僅學習英語,也用英語學習更多不同專門領域,擴大學習的視野與世界接軌。 

教學目標

聽、說:運用遊戲的互動,加強聽與說的會話用語,配合CD,並且訓練聽力。

讀、寫:培養學生從短句學作練習,按部就班熟練寫作技巧,到長篇文章的書寫能力。 

  1. 生活情境英語:運用生活會話的訣竅,表達自己的想法活用在日常生活中。            
  2. 英文電影教學:英語戲劇表演,利用表演的元素,加強孩子們對英語戲劇的興趣,能夠獨立思考,決解問題的能力。         
  3. 社會文化:學習台灣文化習俗以及世界各國的文化語言及所在地理位置。
  4. 自然科學探討:學會運用五官觀察,再學會實用科學作測量,操作及實驗,引導學生探索大自然的奧秘,在過程中學會去探討問題、發現問題。 

課程設計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行動中學家長說明會
日期:2012年03月24日(星期六)

時間:上午9:50
地點:喜鵲樓

 

時間

活動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三:改變教育的範型?

 

台灣教育改革運動走到這個時間點,因為未來社會工作型態的轉變以及學習資源的轉變,很多之前想要做的更為個人化,同時也更重視生活與創造性的教育型態,不但變得可能而且必要。

過去,我們或許可以說教育與工作之間不需要那麼強的連結,因為文憑主義與升學主義扼殺了創意。過去,學習的資源可能更集中於學校之中,對教師的傳授較為重視,但是現在,其實學習的主體可以更回到學生身上。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主題二:推動學習革命?


赤皮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